- · 《农业经济》栏目设置[05/19]
- · 《农业经济》数据库收录[05/19]
- · 《农业经济》收稿方向[05/19]
- · 《农业经济》投稿方式[05/19]
- · 《农业经济》征稿要求[05/19]
- · 《农业经济》刊物宗旨[05/19]
以低碳带动农业绿色转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进入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减排固碳能
“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进入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十四五”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农业减排固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用能效率有效提升。
作为国民经济中唯一创造碳汇的部门,农业对固碳减排工作有怎样的贡献?兼顾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发展的难点在哪?如何建立农业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分享对于“双碳”目标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农业固碳减排潜力巨大
主持人:农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唯一创造碳汇的部门。您认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农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周(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能源和工业是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实现“双碳”目标主要途径是通过改进工业部门技术以及逐步使用光伏、风力、水力等零碳能源替代碳基能源来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与此同时,农业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固碳和减排两方面。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列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任务之一。这说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和意义被提升到新高度。
从原理来看,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存储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并不能完全存储下来,有一部分会随着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释放出来,植物死亡等情况也会释放一部分碳,剩余存储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碳汇。2021年到2060年,我国生态系统仍处在新增碳储量显著多于碳排放量阶段,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可以增加碳汇,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使用我国第四次至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2005年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为74亿吨,2018年提高到91.9亿吨。按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森林蓄积年均增长2.3%计算,2020年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为96.2亿吨,高于当年95亿吨的规划数。2020年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提出,到203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这比预先的目标值又增加了15亿立方米。目标的调整会进一步增强2035年和2050年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达到120亿吨和130亿吨或新增35亿吨和45亿吨目标的可能性。
我国草地面积约4亿公顷,总碳储量为289.5亿吨。受过度放牧等不当利用行为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90%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60%以上为中度或重度退化。研究表明,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可恢复的固碳潜力为每公顷4.2吨至51.65吨,平均为31.58吨;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可恢复的固碳潜力为15.24吨至65.75吨,平均为34.26吨。若用30年的时间,以减少载畜量等方法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可增加碳储量45.62亿吨。
我国湿地面积接近3850万公顷,单位面积湿地的固碳潜力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做好湿地保护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湿地有机碳储量为53.9亿吨至72.5亿吨。其中,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50.4亿吨至61.9亿吨,水体有机碳储量2.2亿吨至5.6亿吨,植被碳储量1.3亿吨至5.0亿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年)》明确,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到2030年,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4万公顷。
此外,农业用地也是人工生态系统。其中,水田是人工湿地,旱田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林地。因此,应以农地为抓手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减少碳排放。同时,采用秸秆和畜禽粪便还田,茶园、果园生草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固碳量;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田由“碳源”向“碳汇”型生态系统转变。
减排方面,我国农业领域承担着重要的减排责任。一方面,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应在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施肥用药减量化和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在拓宽城乡非农就业和增收渠道的前提下,降低农民增收对农产品附加价值的依赖性,降低农产品加工能耗、运输能耗和储存能耗。以发展农产品低碳运输体系为例,在完善联运网络和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上,通过优化运输线路,改良运输方式和方案等措施降低食物流通环节的碳排放。此外,鼓励绿色消费。建议消费者尽可能增加鲜活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减少冷储能耗造成的碳排放,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行为。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网址: http://www.nyjjzzs.cn/zonghexinwen/2021/1104/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