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经济》栏目设置[05/19]
- · 《农业经济》数据库收录[05/19]
- · 《农业经济》收稿方向[05/19]
- · 《农业经济》投稿方式[05/19]
- · 《农业经济》征稿要求[05/19]
- · 《农业经济》刊物宗旨[05/19]
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简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和网络覆盖的逐步完善,“互联网+”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部分,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农业也需要结合新时代的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和网络覆盖的逐步完善,“互联网+”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部分,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农业也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结合互联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的转变和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互联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可以助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本文将就“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方式展开简析。
1 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当今社会的智能化程度逐渐提高,互联网一直在保持高速的发展中,其发展期间,衍生了一些新型事物和业态,“互联网+”就是其中之一。“+”是一种扩增和内化的符号,意为在我们现有的稳定基础上创造或应用增加一些之前没有的新特征、新元素,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元素进行打乱、按新的逻辑再进行排列组合,通过汲取各元素中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故“互联网+农业”便是将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元素进行创新型结合,以达完善农业发展中的缺陷、助推农业达到更好的发展水平等目的。
2 “互联网+农业”的必要性
因为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广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所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农业的发展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是社会和百姓的迫切要求。将农业和互联网有机结合可以对农业资源充分的利用和整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化和产业化[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逐步的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中,加之我党在农业的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保障和推动,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趋势成为了必然。
3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与互联网想结合,首先可以考虑的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运用互联网具有的开放、创新等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例如: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利用互联网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互联网将农业生产链与相关生产链联系,将农业生产链的整体结构改变,形成一种新的、灵活的结构模式从而提升生产农产品的效率和价值。其次,在当前社会下,技术是多个行业最看重的核心基础,这表明可以将农业的类型从以前的资源型转为技术型。也就是说,将农业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变为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发展技术,通过技术的成熟带动农业的发展。最后,降低农业发展的成本和提升经济效益也是发展的方向之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了解市场变动和竞争中的农业影响情况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采用合理的方式和资源降低农产品的交通、交易等成本,推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农产品,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
4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注重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迅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是实现农业与电子商务沟通协作的必不可少的媒介之一。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对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企业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使电子商务平台由其自主监管。利用形成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做到部门之间的畅通联动,组建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加速农业的发展。
4.2 建设、普及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通讯环境,将网络的运用范围扩大,解决农村的网络通信问题,可以有效的将“互联网+农业”从源头上贯彻实施。
4.3 将智能化经营方式引进农业生产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智能化程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依靠相应的扶持政策,让农民从原本被动的生产地位转向主动的生产经营方式,将农业中的各个结构有效衔接,推动智能化进程;2.围绕着互联网技术的培训,建立服务站点、创建示范基地,从而起到对农民的教学和引导作用。
4.4 培育“互联网式”新型农民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职能对该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对农民进行培训,建立培训班、实地培训站点、完善培训机制,为培养互联网型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实地引进专家团队,强化农民互联网概念意识、辅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网址: http://www.nyjjzzs.cn/qikandaodu/2021/0520/1425.html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现状与路径选择分析
下一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经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