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广利引沁灌区——历史悠久两千年,惠泽万民耀千

来源:农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9 13: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工程简介广利引沁灌区是在黄河北岸,沁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灌溉工程,以民筹资金为主,地方财政为辅修建成的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民办公助”水利工程。由于该工程两千多年延

1 工程简介 广利引沁灌区是在黄河北岸,沁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灌溉工程,以民筹资金为主,地方财政为辅修建成的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民办公助”水利工程。由于该工程两千多年延续不断的发展,因而这一地区比较富饶,有“北国江南之誉”。 沁河下游,属于我国中原地区。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的首都离本区都不远。本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这一工程虽小,却有其独特的渠首工程与渠系布置,也有古灌区一般共有的问题。 广利引沁灌区最重要的工程是五龙口引水设施,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五龙口镇即由此得名。它和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一样,同属秦代水利设施,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的重要实物。 据《济源县志》记载,五龙口水利工程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渠首采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也称枋口或秦渠。自此以后,各朝代均有扩建:东汉时安帝敕令“修理旧渠,以溉公私田畴”。三国时曹魏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改枋木门为石门,是该项工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唐时河阳节度使温造上奏朝廷,对枋口堰又进行了大的扩建,水利作用大为增加,可灌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温县、武陟四县农田五千顷,并改称广济渠。元代也曾有扩建,灌溉区域增至孟县。明隆庆二年(1568年)至天启年间,疏浚广济渠,新开广惠渠。明万历年间扩建次数最多,规模也较大,先后创修了新广济渠、永利渠、利丰渠,并在渠首修了闸门等。至此,形成“五龙”分水之势,统称五龙口。(1顷= 6.公顷=100亩) 五龙口水利设施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沁河自然水位和灌区地势之间的高差引水,无须筑坝或人工提水。二是采取隧洞式多进水口引水。进水口建筑分两层,下层两孔水眼进水,雕以吞水状龙首;中层设闸室,可以根据需要起闭闸门控制引水量,同时还可以避免汛期沁河水过大冲坏引水设施。 在广济渠和永利渠引水洞上方,有人工开凿的两洞石窟,分别以“袁公祠”和“三公祠”题名,内置明代兴修五龙口水利工程的地方官员石雕像22尊。正中人物一个是河内县令袁应泰,一个是济源县令史纪言。石窟外另有数通碑碣,其上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文彦博等题咏枋口诗词、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明崇祯四年(1631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有关情况等。 五龙口水利工程设计科学合理,自建成以后,一直发挥着良好的灌溉作用。据《济源县志》记载,仅广惠河,清代就可灌溉济源、沁阳两县土地二百五十顷(亩)。解放以后,地方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改造维修,拆除了明代修的利丰渠首闸门等设施,建成广利总干渠枢纽工程。据1957年统计的数字,广利引沁灌区面积达到55.7万亩。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仍然发挥着很好的效益。 2 历史经验与借鉴 广利渠二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工程技术方面,还是灌溉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值得很好地总结,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 古老的广济渠渠道 2.1 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古代劳动人民创修水利工程,由于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用今天的眼光看,似乎是比较简陋的工程,当时却需要克服今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古代工程,使用简陋的工具修建,今人看来无法办到,古人却完成了。 明以前的施工情况不详,就以明广惠、广济两渠的创建为例,也足以看出古人的创业精神。 回顾广惠渠工程的创建至完善(1568~1806)历239年,经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逐步完善了引水工程。 更为突出的是广济洞的开凿,明代开山石工们,在潮湿的黑洞里凿石三年,有的掉了手指,有的开裂了皮肤,有的感染了疾病,斗志仍不松懈。更有的家遇丧变、灾盗,坚持战斗而不返顾。我们的祖先,为子孙后代造福,甘愿自己历尽艰辛。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广济渠修成后,河内知县袁应泰撰文刊石《广济渠水利碑》,记载广济渠工程规模、施工状况、配套设施、管理措施等,碑文载乾隆《怀庆府志》。 本县看得广济洞之开也,远近骇焉。谓山之石未易凿而成,功未可必也。幸赖本道主持於上加意劝捐原委,各公直王尚智等感激戮力裹粮从事:有三年山上不告竣誓不旋踵者,有面目黧黑、指堕肤裂或感病力疾犹无懈志者,有家有丧变及水灾盗患义不反顾者,有捐资以犒匠作争先成功者。三年如一日,众人如一心,然后凿透石山开洞建闸,引水灌田,波及五邑,利被万家,业蒙院道嘉其成功,准给冠带,仍奖赏有差矣。…… 先人创修工程,还非常注意质量,广济、永利等引水闸室与隧洞,创修历380多年,至今还异常坚固,现在隧洞顶上架起铁路大桥,列车驰过,洞内安然无恙!这就是说,古人创修成功的水利工程,不仅功在当时,而且泽被后世。 2.2 独特先进的工程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河水含泥沙量大,引浑灌溉,有利有弊,“且粪且溉”利用漫水肥田,改良土壤,这是它有利的一面,河流改道,洪水涨溢,渠道淤积,这是它有害的一面,广利渠在克服引浑灌溉的弊处上,有其成功的经验。 2.2.1 成功的渠首工程 首先,渠道引水口的位置选择得比较合理,引水条件比较优越。五龙口位于沁河出山口冲淤比较平衡,河床比较稳定。五龙口位于沁河冲积扇顶部,引水灌溉比较顺利。广利各渠引水口都选择在沁河河道弯曲的凹岸,引水条件较好。明后期发展成多口引水,广济、永利等渠首,采用隧洞式引水,用巨石建成坚固的引水闸室,这样就能避免洪水冲毁淹没的危险。广惠渠首建成涵洞式引水渠首,汛前关闭引水闸门,汛期被淹没在沁河洪水之中而不易被淤废。这种隧洞式引水闸室结构与广惠渠涵洞式引水闸式结构,在我国古代无坝取水形式中,也别具特色。 2.2.2 冲沙水道 广利古渠的渠首布置,大多修有减水河,以便渲泄漫溢的洪水,同时冲刷渠道中淤积的泥沙,加大渠水的流速来冲淤,这就有利于引浑水灌溉渠道的长期稳定。 2.2.3 配水渠的分水工程——分水石 配水渠道之间的分水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分水石分水;修砌比较稳定的引水渠道,固定分水口渠底高程,采用合理的分水堰口断面尺寸以及分水支渠之间的角度。这是符合水力学原理的,简便易行的分水办法,减少了争水矛盾。 2.2.4 施工技术 值得提到的是开凿广济洞时,明代杰出的水工牛存喜,分别采用“量山探水法”、“穿地寻龙法”、“机法”等古代施工技术,解决了凿洞穿渠中有关高程测量、凿洞定位、搬移巨石等关键性技术问题。 2.2.5 多口引水,多渠输水的利弊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水利,引沁古灌区逐渐形成多口引水,多渠输水的形式,各渠有引有退,有灌有排,适应沁河水文的特点。多口引水,不同引水高程的水渠,灌溉不同高程的土地,在地形复杂的区域扩大了灌溉面积,而且减少了灌区内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同时减少了节制闸的设置,降低了节制水位的高程。 广利灌区原有渠系布置图 但旧渠系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符合小农生产方式的需要,旧渠过多,各成系统,支渠长,交叉多,地块狭窄,不适合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造。 广利灌区1994年渠系布置图 如何对旧渠系进行改造,这一问题似乎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据说1958年渠系改建以前有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是认为大体上保持旧渠系规划布局,局部进行裁并调整,即认为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旧工程经数年修复,工程是配套完整的,不需要大改;另一种则认为旧渠系是古老的,落后的,分散的,零乱的,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应修成干、支、斗、农、毛,渠系整齐划一的,具有灌溉、航行、发电综合效益的现代化布局。当时后一种意见得到采纳,形成目前渠系状态。我认为对待古代工程,经数百、上千年实践证明成功的工程,改建时必须慎重,必须对古工程的历史演变及其工程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以取其精华,而绝不能轻易蔑视为落后简单,这是因为古代工程的规划布局,是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东西,本身也包含着一定道理,当然在建筑材料,施工办法等方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水利工程,不是单纯的工程,它受到气象、水文、地质、地形等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的限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的结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水利工作者,需要有多学科知识,对待古工程,还需要有水利史的知识,和水利发展的观点。 2.3 有章可循的管理方法 灌区管理方面的情况,隋唐以前不详,自宋元以来,一直有比较健全的水利管理机构,有简明的长期遵循的管理法规,用水管理方面长期实行轮灌制。 2.3.1 轮灌制的利弊 明清至民国,广济、利丰等各渠长期采用照夫均水,各支堰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分,自下而上的轮灌制度。这是由于干旱季节灌溉水量不足而采用的相对比较合理的配水方案。长期实行,农民养成习惯,形成传统,有利于古灌区持续发展。从灌溉的角度来看,采用支渠轮灌的办法,能节省渠道输水的损失。防止渠道淤积,防止灌区地下水位的持续抬高,对我国黄河流域以及北方缺水地区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水利效益。但是由于各支渠用水时间短促,水量集中,易形成大水漫灌,用水浪费的现象。 2.3.2 长期执行古代管理法规的利弊 北宋时所定的千仓渠的管理法规,宋、元、明、清一直遵循,明后期修成广济渠后所制定的广济渠管理法规,自明清至民国也一直为当地所推崇。长期实行的管理法规,有利也有弊。宋、明所订的千仓渠和广济渠管理规章,都是根据当时存在的问题制定的,考虑到有利于维护灌区正常的用水管理秩序,有利于协调受益和出工的关系,有利于水资源比较合理和充分的利用。 但在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一种法规,也会产生和积累许多弊病。由于分水的办法基本是固定的,分水的“水分清册”也是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能随便变动的,又由于各堰灌溉的难易不同,种植作物不同,因此看来比较公平的分水办法,并不很合理,再加上灌溉地亩的变化,夫役增减不同,这就易生弊端,更兼封建社会土豪劣绅,公开享受特权,非法霸占水利,欺压贫民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总之,通俗明了,简便易行,切合实际,公平合理的有权威的水利法规是必须的,但是经过相当长时期后,根据新的情况进行修订补充,也是必要的。 2.3.3 管理机构方面的借鉴 水利管理机构必须稳定、精干、有权威,广利灌区跨越五县,因此必须有稳定的业务管理机构,轻易裁撤水利业务管理机构,必然给灌区的发展带来损失。 3游枋口悬泉偶题石上唐·白居易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游济源的题咏之作。白居易(772-846年)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居洛阳龙门东香山,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新乐府派的奠基人与领袖。乐府本是汉代朝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它把诗歌配以音乐,供皇帝和官贵取乐,后人就把这些可以歌唱的诗叫做乐府诗。新乐府则是模仿乐府诗而不再用乐府旧题的那些诗。白居易的诗作明显分前后两期,遭贬为江州司马是其分水岭。前期以十首《秦中吟》,五十首《新乐府》最为知名。由于诗人出身贫苦,对下层社会有较多的了解,所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中有较多揭露社会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内容,但也引起了权贵们的痛恨。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使诗人获得了不朽的诗名。前者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回肠荡气。清初洪舁用了十年时间,三易其稿,把它改编成了传奇剧本《长生殿》,更使白居易的名声不胫而走。《琵琶行》写白居易和一个沦落江湖的宫廷昔日歌女的邂逅故事,其中一段弹琵琶的描写绘声绘色,臻至绝妙。元代马致远据此编写成传奇剧本《青衫泪》,更增加了《琵琶行》的知名度。 贬江州司马后是诗人创作的后期。由于遭受巨大打击,他用诗词抨击黑暗的热情大为减退,以研习佛理为寄托,过闲适生活来打发日子,又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明哲保身,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追求内心平衡,所写诗歌被人称作“闲适诗”。 白居易的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据说他的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也能听得懂。《偶题石上》就体现了这种语言风格。诗中虽然也用了“安石妓”、“文举酒”两个典故,但都是熟典,所以不显得奥僻。这首诗属前期作品,虽然没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但也不是闲适诗,可归入“为事而作”的一类。全诗二十八句,以久知“济源山水好”为游历起因,以后依次写游历沿途所见所感:群山高耸,松青苔厚,飞瀑如挂其上。沁水蜿蜒,清明如镜,轻舟荡漾其中。这里不仅景色如画,还有慈善的僧客、淳朴的老翁和美酒佳肴。此情此景,令人陶醉。尽管已近黄昏,仍然让我留连忘返。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传递出诗人的一点落寞情绪,官场生活的是非曲直,已磨钝了诗人的激情。身在官场,旧地重游已感到不大可能,只好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罢官之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淡哀伤,也是对官场生活无声的批判。 1954~1957年,广利灌区经过两次比较系统整修:完善了灌溉工程,在沙沟兴建第二渠首工程,开挖一、二、三、四干渠,改造28条支渠;并疏竣济河、猪龙河、蚰蜒河等下游排水涝河,形成初具规模的排水系统。1957年底灌溉面积扩大到55.7万亩,是广利灌溉面积的最高记录。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网址: http://www.nyjjzzs.cn/qikandaodu/2020/1229/1217.html



上一篇:有机食品包装设计的中国文化元素
下一篇:大三的论文十年的课题

农业经济投稿 | 农业经济编辑部| 农业经济版面费 | 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农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